《将相和》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,其中蔺相如宽容大度、以大局为重,廉颇知错能改、负荆请罪,成就了千古美谈。在这两位文武双全的名将的共同努力下投查查配资平台,赵国的国力日益强盛,成为了战国七雄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。然而,赵国本应一统七雄,却因种种原因,很快由盛转衰,而蔺相如和廉颇的结局更是悲凉。这一切,都与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密切相关。
在战国时期,赵国与秦国的国力远超其他中原诸国。赵国由于有赵惠文王的英明领导,汇聚了许多才俊和名将,蔺相如、廉颇、毛遂、李牧、赵胜、庞媛等人都在赵国为国效力。秦国自商鞅变法后,法治建设极为严谨,迅速变得强盛,逐渐展现出横扫六合的雄心,准备统一中原。赵国作为秦国在统一中原过程中的最大障碍,成为了秦国的眼中钉。
由于直接与赵国决战不太明智,秦国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,先攻魏、韩等较弱的国家,逐步形成包围赵国的态势。赵国在这个过程中屡受羞辱,尤其是赵王赵惠文王被秦王多次侮辱,甚至命令奏乐击缶、要求赠送国宝和氏璧。好在蔺相如凭借智慧屡次化解危机,维护了赵国的面子。赵惠文王深知时机已到,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为赵国复仇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赵国与秦国的决战来得比预期更早,且结果出人意料。这场著名的长平之战,成了赵国的噩梦。韩国的兵力已衰弱,抵抗秦国的压力越来越大,于是韩国决定将自己的一座城池“赠予”赵国。这一举动激怒了秦国,秦国决定加快攻赵的步伐,白起被任命为主将,率军直接攻赵。
赵国虽然国力依然雄厚,拥有数十万大军和许多名将,但赵孝成王深知白起的威名,还是派出了大将廉颇迎敌。廉颇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非凡的勇气,与白起在战场上僵持不下。然而,赵孝成王并不满意廉颇守势的战术,认为既然廉颇能够抵挡白起的进攻,那么他也可以反击,甚至直接杀到秦国的城池下为国报仇。
秦国很快捕捉到了赵王的心态,白起趁机散布谣言:如果赵国让赵括代替廉颇指挥大军,白起可能就要撤退了。赵孝成王误信了这些谣言,最终决定让赵括替代廉颇出战。这一决定,成为了赵国的致命错误。赵括虽聪明,却过于自负,不懂得实际的战场应对,带领45万大军主动进攻白起,结果白起见机行事,佯装败退,引赵括追击,最后将赵国大军一举击溃,45万赵军几乎全军覆没,众多士兵被活埋。
长平之战后,赵国元气大伤,国力急剧衰弱,从秦国最强的对手一跃成为了一个弱国。秦王本想趁机灭赵,但由于赵国大将廉颇和李牧的坚守,几次进攻都未能成功。廉颇虽然还活跃在战场,但蔺相如因年事已高,体力不支,无法再继续为国效力。蔺相如在深感自责的同时,最终因忧虑过度和责任感过重,郁郁而终,赵国的衰败也因此加速。
赵孝成王在战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重新启用廉颇,试图挽回赵国的命运。然而,赵国的困境并未结束。赵悼襄王继位后,认为廉颇年老力衰,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的统治,于是决定将廉颇召回,剥夺其兵权。廉颇此时已经年老,尽管他依然有战斗力,但赵悼襄王的疑虑让他难以再得重用。
廉颇心灰意冷,认为自己遭受羞辱,决定离开赵国,投奔魏国。然而,魏王并不信任廉颇,虽然欢迎他,但并未重用。赵国在接连遭遇秦国进攻后,终于意识到廉颇的重要性,派使者将其召回。然而,赵悼襄王的心腹郭开害怕廉颇回国后威胁自己的地位,便通过谎言误导赵悼襄王,称廉颇年老体弱,无法再上战场。赵悼襄王信以为真,再度未启用廉颇,反而将廉颇送到楚国。
在楚国任将期间,廉颇虽然忠心耿耿,却始终未能再次建功立业,最后在楚国去世。廉颇临终时仍然感慨万千,表示:“我思用赵人”,展现了他对赵国的忠诚与思念。这位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,最终却因赵国君主的不明智决策,背负了逃兵的骂名,令人唏嘘。
蔺相如和廉颇,两位英雄人物投查查配资平台,最终都未能在赵国的衰败中得到善终,他们的悲剧,正是因为赵国君主的决策失误和缺乏远见。历史总是如此无情,英雄迟暮,令人感慨万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瑞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