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维宁这名字,在中俄两头都算得上特别的存在。他1955年出生在莫斯科,那时候的苏联正值冷战高峰,他的爸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何宝珍的长子,早年因为家庭变故,1934年就被送到苏联避难。 刘允斌在那边长大,学核物理,1950年娶了俄罗斯姑娘玛拉,生下女儿索尼娅和儿子刘维宁。刘维宁从小随妈姓投查查配资平台,叫阿廖沙·费多托夫,长得高鼻蓝眼,斯拉夫味十足,谁也想不到他身上流着开国元勋的血脉。
刘允斌1957年听从召唤回国,投身原子弹研制,留下玛拉带着两个孩子在莫斯科过日子。那几年,中苏关系还算融洽,玛拉没少给儿子讲爷爷的往事,怎么从煤矿工人一步步走到国家副主席的位置。1960年,刘少奇访苏开会,抱起五岁的刘维宁拍了张合影,那成了他一辈子的念想。 可好景不长,中苏翻脸,玛拉一家子成了敏感对象,为了安全,刘维宁彻底藏起中国根儿,学校里、单位上,从不提爸妈那头的事。玛拉叮嘱他,这身份得捂严实了,免得惹麻烦。他小时候就懂事,点点头就把那些故事埋心底,只在夜里翻老照片时,才让思绪飘远。
长大后,刘维宁没走爸的核物理老路,转头钻进航空这块儿。苏联那会儿,美苏太空竞赛打得火热,他高考考上莫斯科航空学院,专攻飞机设计和航天工程。毕业后直接进国家航天指挥中心,从助理干起。 起初是些基础活儿,检查发动机零件,调整模型参数,实验室里灯亮到深夜,他弯腰盯着仪表盘,记录一串串数据。慢慢地,他上手大项目,参与新型火箭发动机的优化和航天器对接系统研发。
那些年,苏联航天野心勃勃,他负责的部分直接关系国家安全,保密级别高到出国都得层层审批。凭着一手扎实功夫,他爬到高级工程师位置,胸前挂上几枚国家奖章,同事们提起他,总说这家伙脑子转得快,手艺稳。苏联解体,俄罗斯接棒航天遗产,刘维宁的日子越过越顺,待遇优厚,家庭和睦,女儿索菲娅大学毕业嫁给乌克兰演员,儿子也考进莫斯科航空学院,跟爸一个专业。 表面上看,他就是个标准的俄罗斯专家,日子稳当,可骨子里那份中国血脉,总在安静时搅动心湖。
1987年,刘维宁的姑姑刘爱琴从中国赶来莫斯科,找到这个失散多年的侄子,捎来爸刘允斌1967年去世的消息。那一刻,他才知道父亲一生为国奔波,到头来连个音讯都没留给自己。 消息像石头砸湖,让他开始琢磨根儿在哪儿。1998年,刘少奇诞辰100周年,中国发来邀请,让他回国参加纪念。可他那时还在航天中心干保密活儿,俄罗斯规定,得退休五年后才能出境,邀请函直接被扣了。 这事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,他咬牙提前办了退休手续,1998年就退下来,等着期限。
那些年,中俄关系暖和起来,交流项目多,他收到过几次国内邀请,犹豫过,因为回国意味着扔掉俄罗斯的一切:铁饭碗、朋友圈、甚至家底。可他想,爸和爷爷一辈子为中国卖力,自己这把年纪,不试试怎么行?妻子东妮娅听他说完,沉默半天,点点头说走就走。她俩结婚多年,她懂他的心结,也知道俄罗斯虽好,但根儿不在那儿。2003年4月,五年的等待期一过,刘维宁直奔中国大使馆,递上材料,亮出那张老合影。签证批得快,他俩收拾行李,登上飞北京的航班。从那天起,他正式叫刘维宁,刘爱琴帮他取的家族名,彻底认祖归宗。
落地北京那天,刘家亲戚早早等着,王光美组织大家接风,场面热烈却不张扬。他先去湖南宁乡炭子冲老家,参观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,把手头的老照片和资料全捐了出去。 同年11月,又参加刘少奇诞辰105周年活动。回国没让他闲着,航空单位很快找上门,他凭着俄罗斯那头积累的经验,接手几个发动机改进项目。比方说,他看国内的喷管设计,指出角度偏了点,改成十五度,推力能稳升百分之五,这方案直接进了重点研发。 他不光干技术,还拉线搭桥,利用两国人脉,促成中俄航空合作,高校间学术交流也多了起来。
2007年3月,他拿到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,落户广州番禺,从此一半时间在北京实验室,一半在俄罗斯老家。广州那头,他租了办公室,注册贸易公司,主营中俄高科技材料进出口。首单就是航天合金,仓库里叉车忙活,他亲自清点标签,确保规格对得上。2007年,他出席广州王光美事迹图片展,又去第二届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当嘉宾,台上鼓励小朋友们多学科学,别怕苦。
子女那边,女儿索菲娅偶尔来中国转,儿子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。这些年,他没少为中俄合作出力,二十多个经贸团从他手牵出来,广东协会还给他发了奖。航空项目上,他的对接系统优化,直接帮中国航天省了时间成本。退休?对他来说不存在这事儿,七十岁了,还早起喝咖啡,,动作利索得像四十出头。
天瑞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