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题”比较大的证券公司,
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,
解决国家的重大实际需求问题
才是我们最朴素、最真实的动力。
——韦博鑫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
大家好,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韦博鑫,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,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,能够带大家一起走进材料的科研世界,以及科研背后的故事。
在金属的表面挖呀挖
谈到腐蚀,首先想到的是生锈。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腐蚀问题,但是腐蚀并不是一件小事,不光生活用品会发生腐蚀,在工业装备里面,腐蚀被誉为金属以及大型装备的“”。
我们可以看到:这张图片的左下角发生了海洋平台钢桩的腐蚀。在中间,工业燃气轮机就像哪吒的风火轮一样在高速运转,它们在高温下发生氧化,表面甚至会被烧蚀。右下角这一张是飞机,它在沿海地区高空高湿的条件下飞行,机身材料也会腐蚀。
腐蚀其实一直悄悄地在我们身边发生,它的危害可不止于此。据数据统计,全球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GDP的3%到5%。在我国,因为腐蚀造成的损失,每年已经达到了2万亿元,这个数字我们难以想象,它竟然超过了所有自然灾害的总和。
从这一方面来说,我们做腐蚀研究的人,其实正是为了装备能够用得更久、能够更加强大,也是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贡献。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工业装备上,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腐蚀,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,叫微生物腐蚀,这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。大家可能会想,小小的微生物它怎么能腐蚀呢?它的腐蚀到底有多强呢?
什么是微生物腐蚀呢?很多小朋友小时候都会长蛀牙,其实微生物腐蚀就跟金属的蛀牙一样,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贴附在金属的表面,在金属的表面慢慢地啃呀啃、挖呀挖,直到把金属挖成洞,让它腐蚀失效。
它的腐蚀范围有多广呢?我们可以从这几张图片来看。地下的油气管网是我们国家能源经济大动脉,在油气田领域,有50%以上的腐蚀是由微生物腐蚀造成的,它会造成管道的失效或破坏。
在海洋领域,大家都听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,这艘最大的轮船沉没百年以后,海洋微生物持续腐蚀着整个船体,科学家预测再经过几十年整个船体可能就会被吃空。
微生物腐蚀也很“卷”。在太空环境,虽然空间站在轨道高空运行,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会造成微生物的滋长。很早就有报道,电气仪表系统以及冷却系统都发生过微生物腐蚀失效的案例,一旦失效,就会造成整个空间器的安全问题。
离我们最近的还有人体环境,很多小朋友因为要牙齿变得更漂亮,会戴一些金属的牙套。那么口腔中的细菌会腐蚀整个金属牙套,产生健康问题,所以小朋友一定要好好刷牙。
为大国重器筑起安全防线
已完成:20%//////////
微生物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据了(总腐蚀损失的)20%,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腐蚀问题。大家肯定会想,我们在实验室怎么研究微生物腐蚀?这么一个小小的微生物,它到底有多强大的腐蚀能力?
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例子。我们曾经接到了一个海洋平台FPSO船(即浮式生产储油轮,是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、加工、储存及外运功能于一体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)腐蚀失效的事故分析。
当时我刚接触到科研,以为科研都是在实验室里面优雅地做实验,但其实我们是在乘风破浪。到了海洋平台现场以后,我才发现整个人——用腐蚀领域的词来说,被吹到了表面钝化的状态,因为海风特别强大。
但是整个过程是非常开心的。在这里我看到了最大的一艘油气加工厂,右边这张图上的叫FPSO船,它几十万吨级的装备,承载着国家数十亿美元的投资,是我们国家能源战略里面的重要一环。这个FPSO平台顶部有很多钢制的管道以及储罐,它要把从海底采集的原油,还有一些海水作为工艺冷却水,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处理,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海上油气加工厂。
这次的问题就在于,它顶部的一组设备只用了三个月,突然发生了腐蚀失效。工程方特别困惑——这么强大的设备、这么好的材料,而且有很好的腐蚀防护方法,但为什么用了三个月,会发生这么快失效呢?
这个时候,我们一群专家就要到现场去做这个判断。就像人生病了一样,专家要针对病因找到问题。外国专家认为,在这个环境中,材料的耐蚀性不够,建议我们更换材料。更换材料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,这笔账可能要花费上千万元。
主要的是要把病因找准,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刻,因为我们整个设备观察到,它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腐蚀,只有一些小小的点蚀穿孔。大家看我画的白色的圈,就是一个小小的孔,它很小,但是会造成巨大的泄漏,导致整个设备的停产。
实验室长期研究的理论直觉告诉我,这个小孔很像是微生物腐蚀的特征,尤其是在海洋这种环境下。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了这个猜想,就一定要给出相应的证据来说服大家。所以我们就进入了侦探模式。
我们把样品从现场采集回来,利用了生物荧光成像染色技术。可以看到左上角这张图片,样品表面存在着一些黑色的斑点,这个就是腐蚀坑,金属被腐蚀掉了,形成一些坑点。用生物荧光成像染色以后,我们可以看到,在局部区域有一些绿色的荧光信号,这个就是活的细菌所产生的荧光信号,一些红色荧光信号就是死的细菌产生的荧光信号。
这些荧光信号很巧地落在了所有腐蚀坑点处,也就是说,微生物有可能造成了里面的腐蚀。更为直观的是,我们把现场采集回来的工艺水,在实验室里模拟当时的环境,它到第三天就已经变黑了。这也就是说,微生物开始了它的工作。
微生物腐蚀一定会留下一些“犯罪证据”,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整个腐蚀的情况。可以看到左边这张图片,它表面有一层腐蚀产物膜,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的足迹,就是这些杆状的细菌。当我们把这层生物膜去除掉了以后,可以看到表面坑坑洼洼的坑点,这个坑点会向纵深发展,直到把金属穿透。
微生物腐蚀其实还带有一些DNA证据。大家没有听错,微生物腐蚀竟然和其他腐蚀不一样,它有DNA信号。我们把整个腐蚀产物提取出来,提取它的DNA,并对DNA进行一个高通量的测序,就像人体生病了以后,医生给病人做检测一样。
我们检测到了上百种细菌,其中与腐蚀最直接相关的就是我标出来的两种: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。这两个是我们腐蚀界的老手,前科累累。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严谨的调查和证据,给出了这个腐蚀问题的答案——混合细菌微生物导致的金属腐蚀穿孔失效。
下一步,我们要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。大家想,如果要防治微生物腐蚀,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杀菌?如果一提到杀菌,肯定会想到生活中用消毒液进行杀菌。
我们口腔里面会用一些漱口水,每天保持口腔的健康清新。这些工业装备也需要用杀菌剂,我们提出了用杀菌剂对现场的微生物腐蚀进行控制。短期效果非常明显,整个设备安全运行了非常平稳的一段时间。
这次事件对我来说特别印象深刻,它让我第一次了解到,微生物腐蚀其实不是一个小问题,而是大国重器的“隐形杀手”。看似我们面对的“对手”很小,但我们确实需要为大国重器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。这也更加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,继续从事微生物腐蚀研究。
打造自主抗菌的“钢铁侠”
已完成:50%//////////
很快我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现场的杀菌剂用得越多,微生物越难以控制。这是为什么呢?
我们可以看这样一张图片,微生物腐蚀,是由于微生物在金属表面吸附,会形成一层生物膜。这个生物膜怎么理解呢?就是微生物到环境里面,要给自己建一个房子,这个房子就会保护它,当缓蚀剂和杀菌剂过来以后,它就会产生一个自我的防护作用。
缓蚀剂应用越多,它会因为群体感应和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。这就是很多医生会告诉大家,感冒了不要吃太多的抗生素,会导致以后越来越难以治疗。也就是说,微生物“你越打我越抗”,所以新型的防护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我们作为材料研究的人,第一个首先要想到的是,有一些金属本身具有抗菌性。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门把手、医院的扶手以及餐具,都用铜和银制备。铜和银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,所以我们就在想,能不能利用金属的这种抗菌特性,去抑制环境中的微生物腐蚀呢?
▲生活中门把手、电梯按钮、医院里的水龙头常用铜合金,本身就具有杀菌能力
这个时候,就要提高金属的抗菌性能的效率。所以我们就提出了能不能把它的表面积增大,利用纳米技术,把金属材料做成纳米的粒子分散到水溶液里面,让它能够变成可以加得进去、可以调控的、像化学杀菌剂一样的杀菌物质,通过物理杀菌和化学干扰的作用进行防护,而不仅仅像化学杀菌剂那样。
但是,我们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难题:纳米粒子合成以后,因为表面能非常高,所以会团聚,就像一些不听话的小球一样相互抱团在一起。这个问题就很严重,如果没有良好的分散性,后边杀菌该怎么做呢?
▲纳米团聚现象
我们就在想,能不能让这些粒子相互排斥?所以我们给它加了一个表面活性剂,相当于给它穿上了一层外衣,它因为带着同种的电荷,粒子之间相互排斥,就像给孙悟空戴了一个紧箍咒一样,它在水溶液里面变得非常听话。
大家可以看右边两幅图片,我们在第三张合成出来杀菌剂,分散性就特别好。
再回到微观视野下可以看到,纳米粒子一直分散在视野表面,大概只有十几个纳米,由铜和银两种金属元素组成,它在环境里遇到细菌以后,就开启了包裹模式。
下方右边这幅图片,整个细菌的细胞壁已经被溶解掉了,胞内物质流出来了,这也就证明细菌已经被杀死了。
后来我们想,这个纳米粒子这么好,能不能把它用于人体安全领域?大家都知道,人骨折因为感染,伤口难以愈合,所以我们想把纳米粒子做成涂层,喷涂在钢板表面,再作为人体植入物,相当于给它穿上了一件隐形抗菌战衣。
图上可以看到,整个涂层表面有很少的细菌黏附,并且这些细菌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,而这两种细菌就是导致人体感染的细菌。
▲我们把水溶胶体系进一步发展成了纳米复合涂层,刷在不同基材的钢板表面,做了抗菌性能测试
更让我们高兴的是,这个抗菌涂层非常智能,它只会杀死有害细菌,而对于骨细胞有很好的生长作用。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,涂层表面整个细胞的密度是更大的,看到了更多的细胞核。
有同学可能会提问了:我们能不能让“钢铁侠”自带抗菌性,做一块自带杀菌材料的钢材呢?这个想法听起来很酷,实施起来也非常容易,似乎给钢里面加铜就可以。但是这个“钢铁侠”变身做起来还是难以想象的。
这里遇到了一个材料领域的典型难题,叫做“铜元素的双刃剑效应”。虽然我们可以把铜加进钢里面,但是如果铜的析出不受控,那么铜就像一个小小的钉子一样,钉在材料的内部,原本的柔韧结构就被破坏了。
另外还会迎来一个问题,就是铁和铜之间存在着一个电位差。这就像埋了一个个小炸弹、一个个小电池一样,经过一段时间,爆发以后,它就会造成腐蚀穿孔。
▲铜元素的双刃剑效应 来源:
D. Raabe et al., Scripta Materialia 60(2009) 1141.J. Moon et al., Scientific Report 10, 12140(2020).
怎么办呢?这个时候,我们提出材料的析出强化理论,要控制这些析出相。其实这些析出相就像是一个个小的维生素,能够让钢更强,也能够破坏钢本身的强韧性,那么它的形态、大小和密度都会影响钢材的强度、抗菌性能和耐蚀性等等。
所以我们严格地控制它的热处理过程,让这些铜以纳米析出相存在——刚才讲到了,纳米析出相有很好的性能,我们就让它以纳米析出相存在。
这些纳米析出相长什么样?我们利用了三维原子探针技术,去观察纳米析出相,我们可以看到,铜在钢里面像星星一样分布,如右下角这张图片,非常漂亮,它的尺寸只有十几个纳米。
这些小析出相可有妙用。可以看到,普遍的钢表面的细菌呈现饱满的杆状,但是在我们这种新型抗菌材料的表面,这个细菌就像被拍扁的一个水球,而且不用人为去拍扁它,钢就可以把细菌杀死,整个胞内的物质也流出来了。
同时,通过这个析出相,材料可以变得更强,“钢铁侠”变得更加强大。它的强度从几百个兆帕可以提升到1800个兆帕,强度翻了一番多。同时在这个环境下,可以看右上角这张图片,钢的表面是一个像溃疡状的腐蚀形貌,但是在右下角图片中,钢材的表面非常光滑。
我们的材料应用于海洋平台以及油气田领域,服役半年以后,整个腐蚀速率下降了80%,且强度保持不变。
国家的需要,就是我们的选题
已完成:90%//////////
那么,我们的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?
大家可以看看后边这些大家伙,那段时间是我们最接地气的科研时光。我整天和学生、工人师傅一块待在车间里,一块去做热处理、控程序、加热、轧制。可以说一边升级打怪、一边做材料。做完以后,我们还要做力学性能、抗菌性能测试。
正是由于这种科研加实干的过程,才稳稳地把这个力学、耐蚀性和抗菌性能做出来了。
其实回顾整个微生物腐蚀防护的研发过程,还是非常不容易的。就像我们打副本一样,每次失败并不是游戏结束,而是重新来过,一直在攒装备、攒经验,最终升级打Boss,才能让这个问题收获破解的曙光。
金属所老师经常说一句话:“国家的需要,就是我们的选题。”每次听到这句话,我都特别有共鸣,我们科研人员做的东西,并不是仅仅为了发表几篇文章,而是更想看我们的成果能不能落地、能不能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实际需求问题,这也就是我们科研人员最朴素、最真实的动力。
最后我特别想说,感谢一起合作攻关的合作者们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、彼此信任的伙伴的支持与合作,才能让“做得成,坐得住”变成了可能。
如果大家对材料科学和腐蚀科学感兴趣,未来有机会欢迎到金属所来看看,一起来遨游材料的有趣世界。
谢谢大家!
原标题:这个隐形杀手每年让中国损失数千亿元,我的工作就是消灭它|韦博鑫
来源:格致论道讲坛
编辑:刘子溪
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
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
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
天瑞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